跳至內容

中醫與現代醫學的協奏曲:手術前後的中藥調理之道

在中西醫並存的醫療環境中,許多患者面臨手術治療時,常對中藥使用產生困惑。有些醫療人員會建議患者在手術前一個月停止服用中藥,這種觀點其實源於對中藥特性的不夠了解,而非中藥本身與現代醫學的根本衝突。


解開中藥與手術的誤解

傳統中藥涵蓋範圍廣泛,其中「活血化瘀」類藥物的確可能影響凝血功能,增加手術出血風險。這正是部分西醫師建議術前停用中藥的主要原因。然而,一位經驗豐富的中醫師完全了解這些潛在風險,能夠根據患者的手術計劃,適時調整用藥方案,避開這類藥物或改用其他適合的藥材。


中醫治療強調「辨證論治」,專業中醫師會全面評估患者的體質狀況與手術計劃,在手術前適當階段調整處方,確保中藥不會干擾手術過程。這種個體化的用藥策略,正是中醫精髓所在。


中藥在手術前後的積極作用

手術前的體質調理

手術前的身體狀態直接影響手術效果與恢復速度。中藥可在此階段發揮重要作用:


增強體質:對於體質虛弱的患者,適當的中藥調理能增強正氣,提高對手術的耐受性


情緒安定:有些中藥具有安神定志的效果,能緩解患者術前的焦慮與緊張情緒


改善潛在問題:針對貧血、消化不良等問題進行前期調理,為手術創造更好條件


手術後的恢復助力

手術後的恢復階段,中藥更能展現其獨特價值:


促進傷口癒合與組織修復

中醫認為「氣血充足」是傷口癒合的關鍵。適當使用補氣養血的中藥,如黃耆、當歸等,能促進組織修復,加速傷口癒合過程。臨床觀察發現,合理使用中藥的患者,其傷口癒合時間往往有所縮短。


恢復腸胃功能

手術後常見的腸胃氣滯問題,可透過理氣健脾的中藥如陳皮、白朮等來改善,促進腸胃蠕動恢復,減少腹脹、便秘等不適,讓患者能早日正常進食,補充營養。


減輕術後不適

針對手術後可能出現的疼痛、水腫等問題,中藥可發揮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的功效,如適度使用桃仁、紅花等藥物,能減輕不適感,提高生活品質。


增強免疫力,預防感染

手術後身體抵抗力下降,容易發生感染。部分中藥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,能幫助身體建立防線,降低感染風險。


調節情緒,促進整體恢復

手術後的心理狀態對恢復同樣重要。中藥能幫助調節情緒,改善睡眠質量,從整體上促進康復進程。


中西醫協作:最佳治療模式

理想的手術治療不應是中西醫的對立,而是兩者的有機結合。現代醫學在手術技術、感染控制、急救處理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;而中醫在整體調理、功能恢復、體質改善等方面有著千年積累的智慧。


我們鼓勵患者:


主動告知醫師所有的用藥情況

不自行停用或加用任何藥物

相信專業醫師的綜合判斷


中醫與現代醫學各有所長,當這兩種醫學智慧在手術前後相互配合,就能為患者創造最佳的治療效果與恢復環境。讓我們拋開成見,擁抱這種整合醫療的優勢,讓健康之路更加平坦順暢。

由 黃約愛 註冊中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藥哲學博士 撰寫

免責聲明:本文僅為科普用途,文中涉及所有處方及操作為參考之用,具體治療方案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。香港竣康中醫不對任何人進行模仿學習/使用時引發任何不良後果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