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內容

一位女性的舌下腺囊腫奇遇記:從困擾到康復

想像一下,你正開心地吃飯,突然嘴巴底下冒出一個軟軟的、微微藍色的「小氣球」,直徑像個小櫻桃那麼大。它不怎麼痛,但總讓你覺得不舒服,尤其吃完飯後更嚴重。這就是我們故事的主角——一位31歲的年輕女性,在2023年2月中旬遇到的煩惱。她已經被這個「不速之客」困擾了一個半月,時不時復發,讓她吃不好、睡不香。


症狀大揭秘


外觀:舌頭下方(醫學上叫口底)長了一個質地軟軟的半透明腫塊,直徑約2-3公分,顏色微微發藍。


感覺:不太痛,但不適感很強,尤其進食後像被什麼東西卡住一樣。


其他狀況:她沒發燒,頷下淋巴結也沒腫大或痛。平時月經有點晚來,沒有痛經;精神還行,吃飯正常,但經常食熱氣的食物,平時夜睡,大小便也沒問題。舌頭看起來淡紅,舌苔有點厚黃膩,脈搏細而有力。


特別經歷:這個腫塊居然破裂過幾次!每次都流出黏黏的、像蛋清一樣略帶黃色的液體。傷口癒合後,它又頑強地長回來了。幸好沒引起感染或更嚴重的頸部問題。


她一開始並不清楚這是什麼問題,後來經中醫師診斷為「舌下腺囊腫」,也去看了西醫,同樣確診為「舌下腺囊腫」。我們了解到,在現代醫學中,手術切除囊腫及相關唾液腺是標準的根治性方案,目的是從物理上徹底移除病變結構,以達到最低的復發率。但手術需在全身麻醉下進行,醫生也坦誠告知,該區域解剖結構精細,存在損傷舌下神經(負責舌頭運動和感覺)的潛在風險,可能影響舌部功能。她對手術方案感到擔憂,因此決定嘗試中醫作為優先選擇。


中醫的診斷與體質分析

中醫不只是看局部腫塊,更像偵探一樣從全身找出問題根源。這位女士平時有熬夜習慣,也喜歡吃燒烤、油炸等熱氣食物,這些生活習慣讓體內積聚熱氣,消耗了滋潤身體的「陰液」,導致唾液變得異常黏稠,就像膠水一樣,把舌下腺的導管「黏住」了,唾液排不出去,就慢慢鼓成一個「小氣球」。


病因小知識(簡單版):


常見類型1:外傷導管破裂,唾液跑出來被組織包裹成囊腫(多見)。


常見類型2:導管阻塞,唾液積聚擴張成囊腫(少見,但她就是這類)。


中醫的治療原則稱為「急下瀉熱存陰法」——意思是快速清掉體內熱氣,同時補充被消耗的陰液,讓身體恢復平衡。這不是魔法,而是透過中藥把黏稠的唾液變稀,讓導管自然暢通。


結局:勝利與啟示

經過一個半月的耐心治療,她的囊腫慢慢縮小,最後完全消失!我們跟進到2025年10月中旬,已經兩年半了,沒再復發。她現在吃飯暢快,生活自在。


這個案例讓我們看到中醫的幾個特色:


從體質著手:不只處理腫塊,更調整整個身體狀態


找出根本原因:從生活習慣切入,解決導致疾病的土壤


自然暢通:用身體能接受的方式,恢復原有的管道功能


這故事告訴我們,中醫不僅治病,還注重整體調養。有類似困擾的朋友,不妨多了解一下——或許一劑中藥,就能化解你的「小氣球」煩惱!如果有疑問,記得及時求醫哦。

由 黃約愛 註冊中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藥哲學博士 撰寫

免責聲明:本文僅為科普用途,文中涉及所有處方及操作為參考之用,具體治療方案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。香港竣康中醫不對任何人進行模仿學習/使用時引發任何不良後果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