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術前後的中藥調理:專業中醫師為您保駕護航
在門診中,經常遇到準備接受手術的病人憂心忡忡地詢問:「醫師,我一直在吃中藥調理身體,會不會影響手術?」這個問題背後,反映了大眾對中藥與手術關係的普遍誤解。今天,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個話題,消除不必要的擔憂。
重新認識「術前停用中藥」的真相
「手術前必須完全停用中藥」這個說法,其實是對中藥多樣性的不了解。中藥的種類繁多,作用各異,就像廚房裡的調味料,有辛辣的薑蒜,也有溫和的枸杞紅棗,各有不同的用途和特性。
確實,中藥中的活血化瘀藥物,如丹參、川芎、桃仁等,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,在術前需要謹慎使用。然而,專業的中醫師深諳此理,在了解患者即將進行手術時,會主動調整用藥策略,避開這些可能影響凝血的藥物,轉而使用其他對手術有益無害的藥材。
重要的是,中醫用藥講究「辨證論治」,這意味著每一位患者都會獲得量身定制的處方。就像裁縫師傅做衣服,一定會根據每個人的身材尺寸來剪裁,中醫師也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和手術需求,開具最合適的處方。
中藥在手術前的準備工作
手術前的體質調理,就像是為一場重要的旅程做好充分準備。這段期間的中藥調理,能夠從多個方面幫助您以更好的狀態迎接手術:
對於體質虛弱的患者,適當的補氣養血藥物能夠增強體能儲備,提升對手術的耐受能力。這就像在遠足前準備充足的飲水和食物,讓您有足夠的能量完成旅程。常用的黃耆、黨參等藥物,性質平和,能夠穩步提升正氣,又不會對手術造成不良影響。
許多患者在術前會出現焦慮、緊張的情緒,影響睡眠質量。這時候,中藥中的安神定志藥物就能發揮重要作用。酸棗仁、夜交藤等藥物能夠幫助安定心神,改善睡眠,讓您以更平靜的心態面對手術。
如果患者本身存在貧血、消化不良等問題,術前的中藥調理能夠改善這些狀況,為手術創造更好的條件。這就像在播種前先整理土地,讓種子能夠更好地生長。
中藥在手術後的恢復優勢
手術結束後,身體進入了重要的修復期,這個階段的中藥調理更是能夠發揮獨特優勢:
傷口癒合是術後恢復的首要任務。中醫認為「氣能生肌,血能養肉」,適當使用補氣養血的中藥,能夠促進組織修復,加速傷口癒合。臨床觀察發現,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中藥調理的患者,其傷口癒合質量往往更好,恢復時間也有所縮短。
手術後常見的腸胃功能紊亂,表現為腹脹、食欲不振或便秘。這時,理氣健脾的中藥就像一位細心的調理師,能夠幫助恢復腸胃功能,促進營養吸收。陳皮、白朮等藥物溫和有效,能夠讓您早日恢復正常飲食,為身體補充必要的營養。
手術後的疼痛和水腫是困擾許多患者的問題。中藥通過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的作用,能夠有效減輕這些不適。這就像為身體請來了一位專業的按摩師,溫柔地舒緩每一個不適的部位。
手術後的身體抵抗力較為薄弱,容易受到外界病邪的侵襲。適當的中藥調理能夠增強正氣,提高免疫力,為身體建立起堅固的防護網。這就像是為您的免疫系統配備了更精良的裝備,能夠更好地抵禦外來威脅。
手術後的心理調適同樣重要。中藥通過整體調節,能夠幫助改善睡眠,緩解焦慮,讓您在心理上也能順利度過恢復期。
專業中醫師的用藥智慧
一位經驗豐富的中醫師,在為手術患者制定調理方案時,會考慮到整個治療過程的連貫性和安全性。他們清楚地知道什麼階段該用什麼藥,什麼藥物應該避免,這種專業判斷是基於對中藥藥性的深入了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。
在實際治療中,中醫師會根據手術的具體類型、患者的體質狀況以及恢復進度,動態調整用藥方案。這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航員,能夠根據路況隨時調整行車路線,確保最終順利到達目的地。
建立正確的用藥觀念
作為患者,最重要的是保持開放、坦誠的溝通態度。請務必告訴您的中醫師關於手術的計劃,包括手術時間、手術類型等重要信息。同時,也應該讓西醫主治醫師了解您正在接受的中藥調理情況。
信任您的中醫師的專業判斷,他們會為您權衡利弊,制定出最適合的用藥方案。不要因為過度擔憂而自行停藥,這可能會錯失中藥調理的最佳時機。
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,在疾病治療和術後恢復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。當您需要接受手術治療時,中藥不僅不會成為障礙,反而能夠成為您康復路上的得力助手。
由 黃約愛 註冊中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藥哲學博士 撰寫
免責聲明:本文僅為科普用途,文中涉及所有處方及操作為參考之用,具體治療方案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。香港竣康中醫不對任何人進行模仿學習/使用時引發任何不良後果負責。